“863”计划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863”计划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力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深刻的变革。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谁掌握了高技术,抢占到科技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谁就可以在经济上更加繁荣,政治上更加独立,战略上更加主动。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惜花费巨额投资,组织大量的人力与物力。1983年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随后出现的欧洲的 “尤里卡”计划,当时的经互会成员国的“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和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都是着眼于21世纪的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对世界高技术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震动。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等,迫切需要高技术和突破和应用。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应当适应世界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适当集中力量,在有限的高技术领域部署工作,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工业、企业技术升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 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批示,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使这一计划切实可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 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国情出发,我国在较长时期内,还没有条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全面大规模地发展高技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同发达国家开展争夺高技术优势的全面竞争。 因此,“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下列目标: 
    1、在几个最重要的高技术领域, 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且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为本世纪末特别是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2、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3、通过伞型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 4、为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并为高技术本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其它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中国的宏伟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就这样坚定地开始实施了。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的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与国际上其它国家的高技术发展计划相比,我国的“863”计划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计划,确定了相当有限的领域和目标,而且主要围绕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部署;2、在高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虚心学习国际上的一切有效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积极倡导国际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交流和合作;3、“863”计划施行政府主导,同时鼓励企业的参与。